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紧紧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以学校美育浸润实施方案为抓手,不断推动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为高质量完成美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着力文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优化“面向人人”美育体系
全面落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实施办法》,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细化相关措施。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为基础,健全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内容,精心培育文化艺术通识课程。年度开课97门次,选课7200余人,实现本科生选课全覆盖。加强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探索美育理论及实践课程新形式,扩大学生选课范围。立足已开设16门实践课,将大学生艺术团专业课纳入课程管理,教师工作量纳入本科教学体系。融通课程竞赛,形成课赛互动、学科交汇发展方向,将学生参与相关课程学习、主题活动纳入培养计划,丰富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创新与发展,提高文化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开展专(兼)职教师通识课程教学交流、展示,通过课程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教学,充分展现文化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跟课听课、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提升文化艺术教育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美育课程改革,完善美育课程开设形式。立足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增设跨学科美育课程 2-3门,将美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美育课程数字化建设,开发线上美育课程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教学模式。注重美育课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开展美育课程满意度调查 2 次,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以艺术之力强化思想引领,坚定文化自信。举办第三十九届、四十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与大师同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通过艺术表演、文化展览、圭峰讲座、读书沙龙、科学技术等40余场活动夯实美育体系建设,在体系化推进中实现美育教育目标。举办艺术展演 10 场,圭峰讲座 10 场,读书沙龙5 场,精品展览 4 场,高雅艺术进校园 2 场。
成功完成校园原创话剧《青春·向西北》的省内首演,该剧以西北地区为背景,凭借生动的剧情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生动展现了青年学子对西北地区的热爱与向往。随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西安铁一中开展巡演活动。巡演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为校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每场演出都吸引了大量师生观看,收获了广泛好评。此外剧目参加“第四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面向海内外参会专家学者、师生1200余人进行专场演出,成功将校园优秀文艺作品引入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丰富会议文化内涵,展现大学精神风貌。
延伸实践广度,开展志愿活动。积极拓展美育实践的广度,组织师生参与乡村美育支教、进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将美育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知瓦学社、“艺韵新媒体”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中从美育接受者向美育创作者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深化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全面推动校际国际美育交流合作
举办发展座谈,回顾美育历程:以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成立 20 周年为契机,举办“美育发展座谈会”。会议回顾了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美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分享了美育成果,并深入探讨了学校文化艺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未来的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开展研究申报,推动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鼓励教师申报美育相关项目,推动美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强美育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新兴技术在美育教学、文化场域建设中的应用,为美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依托联盟平台,拓宽国际视野:依托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平台,借助 2025 年会契机,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广泛的美育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研讨、艺术展览、演出交流等形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艺思维,创新文化艺术展现形式,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成效,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建设水平,引进优质资源,加强基地文化辐射及影响。年度校内外参观来访3万余人,基地不仅做好志愿讲解服务,而且为参访人员提供沉浸式体验活动,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国际交流方面,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高校嘉宾、马来西亚国油科技大学领导、国际教育学院新生在讲解员和工作人员带领下,通过瓦作历史变迁了解中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
基地积极实施数字化建设工作,制作基地VR全景展示,搭建VR全景框架,完成360度全景展示图像、场景穿越链接、背景音乐设置、专业人工解说、指定场景直达等建设内容。完成大礼轩辕——中国宋元明清铜镜展的数字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永远留在了基地。
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提升基地文化艺术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征集陕西、山西瓦作文物 120 余件,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提升学生志愿者团队水准,邀请校内外专家加强学生专业培训,深入进行传统建筑文化普及教育。引进校内外资源,举办精品展览5个。依托校内外博物馆资源在山东举办国家艺术基金秦晋瓦作艺术展巡展1场,巡展线下参观人数近百万人,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于山东曲阜巡展获赠先师手植桧、侧柏等五株树苗,文化艺术建设成果不断惠及社会公众。
五、发挥书院功能、优化场域环境,积极推进美育场域育人
发挥书院功能,完成空间改造:充分发挥书院在文化艺术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完成公共空间的提升改造工作。建成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展厅,为美育综合发展与区域实训实验室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专业的艺术展示和学习交流平台。
完善设备配置,提高场所利用率:多媒体影音室及器材设备配置完善,公共钢琴室投入使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美育场所的学生利用率。通过优化场地设施,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艺术的积极性。
六、强化专业优势、加强成果转化,不断丰富文化艺术成果
积极申报项目,加大推广力度:继续发挥文化艺术专业优势,积极组织申报各类项目,加大成果推广力度。上半年,中心出版《中国古代瓦作实物图集》1 部,推出《筑梦艺海 廿载华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二十周年纪念》画册 1 本,出版《走近传统戏曲》《艺术设计与传统美学研究》2部专著。获国家社科基金资项目1项,2024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024年及2025年度陕西省社科普及活动资助项目2项。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心。获2024年度陕西省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1项。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立项1项。中心教师在《中国教育报》《建筑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青年文学家》《知识的力量》《教育与社科辑》共计发表学术论文6篇。
荣获多项奖项,展现中心实力: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第二届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活动”优秀剧目特等奖 1 项、第十五届“挑战杯”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1 项、获第七届中华诵写讲大赛省赛三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金奖、银奖各1项,陕西省科普讲解员大赛三等奖1项。西安市“歌声满长安”群众合唱比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银奖 1 项。
加强媒体宣传,提升中心知名度: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国家级、省市级和其他新媒体平台发布 30 余篇报道,广泛宣传中心的工作动态和成果,提升了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中心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未来工作中,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将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立足办学实际,结合专业优势,坚持面向人人,守正创新,在美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等方面深耕发力,继续完善独具特色、面向人人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体系,为学校“文化铸魂”工程作出更大贡献。